仪器校正周期
实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其使用频繁程度准确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确定仪器校正周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标准文件中关于仪器校正周期如何解释?
仪器在第一次校正之后,第二次校正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正实验室校正还是很“正”(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仪器校正。
二、校正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
先说校正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计量工作质的关键环节之一, 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正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正周期。
三、校正周期不合理会怎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正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正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正。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正周期到达时,就该立即校正。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正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正周期。
四、确定校正准周期的原则
确定校正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
1、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2、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
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
七、确定校正周期的依据是:
(1)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正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2)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正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
(3)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正周期;反之,则长一些。
(4)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
(5)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以吸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其校正周期则相对短一些;反之, 则长一些。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仪器校准所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中心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中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中心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中心(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2234463595@qq、com或电话13829138856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明、一经查实、经本中心核实后立即删除、维护您的验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