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核查是对测量仪器可信度的技术校核 虽然检定规程中给出了检定周期,但人们不知道在有效期内测量仪器的技术性能是否能够始终保持。为此,需要对测量仪器进行期间核查,即使用简单实用并具相当可信度的方法,对可能造成不合格的测量仪器的某些参数,在两次相邻的校准时间间隔内进行检查,以维持其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即确认上次校准时的特性不变。
仪器校正期间核查的目的,在于发现测量设备和参考标准出现量值失准以及缩短失准后的追溯时间。当核查发现不能允许的偏移时,实验室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或措施,尽可能减少和降低由于设备校准状态失效而产生的成本和风险,有效地维护实验室和顾客的利益。
在期间核查的具体工作中,应考虑哪些测量设备或参考标准需进行期间核查、采用的核查方法和频次。实验室一般应对处于下列六种情况的设备或标准进行期间核查:使用频繁;使用环境严酷或使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使用过程中容易受损、数据易变或对数据存疑的;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后返回的;临近失效期;第一次投入运行的。 实验室应针对具体的设备或标准的各自特点,从经济性、实用性、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相应的期间核查方法。
使用技术手段进行期间核查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参加实验室间比对;使用有证标准物质;与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另一设备或几个设备的量值进行比较;对稳定的被测件(例如核查标准)的量值重新测定;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高等级的自校。
量值溯源结果的确认 实验室在得到检定/校准的证书/报告以及比对结果后,应对量值溯源的结果予以确认,包括对证书所载明信息、测量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确认,即设备名称、编号、规格等要与证书/报告一致,计量学特性是否仍然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