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用户必须通过生产过程管理和测量过程管理,提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委托有能力的实验室进行计量校准,获得具有足够准确度的校准结果。校准实验室声称的校准测量能力是用户选择实验室的依据,校准报告中的测量不确定度是用户对测量设备进行计量确认,使用测量设备时评估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重要依据。因此,校准必须给出测量不确定度。
受传统的影响,少数测量设备用户不分析自己的计量需求,将测量设备按照检定规程送检,拿到检定证书后即投入使用;或者将测量设备送校后,不进行计量验证,往往造成超差仪器的误用,影响产品的质量。这些现象说明用户没有掌握计量概念,无法通过计量活动保证产品质量,其质量活动是失控的。
结论正确理解检定和校准活动,正确编制、执行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才能够真正满足客户需求、保证量值统一。同时,作为检定或校准服务的用户,只有正确理解检定和校准结果,才能判断测量设备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满足法制管理的需要或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
计量器具的校准管理
1计量器具校准类型
(1)入库(进厂)校准 测量设备在出厂后,要经过运输,有的要经过几次转手,从出厂到用户收货入库,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就存在着测量设备变成不合格的可能。所以要对购进的测量设备进行入库验收、校准,合格方可入库。验收校准不合格的一律不允许入库,退回物资采购部处理。购进的测量设备凡无制造许可证标志的(CMC标志等),不能认为是合格品,防止社会上不合格的测量设备流入企业。
(2)出库(发放)校准 仓库存放的测量设备,在发放时,企业计量部门对每件测量设备进行建档、登记、编号、立卡,确定校准周期后再使用。并对外观进行检查,已超过校准有效期的,应进行全面校准。测量设备库存时间长了,由于保管不善或其他原因,有可能使原本合格的测量设备变成不合格,所以,一定要经过校准合格,才准发放使用。 对于新投入使用的计量器具,是实行周期校准的第一次校准,所以也称“首次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