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顶主要部件(包括千斤顶主体、指示器及油泵等)一般应配套检定与使用。对于更换主要部件后可能影响表1中主要技术指标的千斤顶,更换后需重新检定。
5.2千斤顶指示器
5.2.1模拟式指示器 a) 表盘刻度与标记清晰,指针无松动和弯曲。加载时指针走动均匀,无停滞和 跳动现象。 b) 准确度等级不低于0.4级,测量上限不低于额定油压的130%。
5.2.2数字式指示器 a) 显示稳定、清晰准确,及时跟踪显示所施加的力值,其相对分辩力要求见表1. b)
5.3操作适应性
5.3.1千斤顶油泵加卸力平稳,无妨碍读数的压力波动,无冲击和颤动现象。
5.3.2液压系统工作正常,反应灵敏,油路无渗漏,液压油清洁纯净。
5.3.3电气部分灵敏可靠,绝缘良好。
5.3.4千斤顶启动油压应小于额定油压的4%。
5.3.5 3 分钟的内泄漏不大于额定油压的5%
5.3.6 千斤顶的活塞行程应满足其使用说明书要求。 6 计量器具控制 计量器具控制包括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
6.1检定条件
6.1.1检定宜在5——35℃条件下进行。
6.1.2 检定用器具: a)标准测力仪(以下简称测力仪):准确度不低于0.5级。
测力仪的额定负荷应满足千斤顶的检定需要。测力仪带有上、下承压垫。 b)秒表,分度值0.01s。 c)钢直尺:测量范围(0——1000)mm,分度值1.0mm。
6.1.3 配套设备:具有足够刚度、稳固的门式框架或张力杆,其结构在承受最大负荷时无明显的变形。有条件时,也可用叠加式、比较式力标准机或合适的试验机。图1给出用门式框架检定千斤顶的示意图;图2给出用张力杆检定穿心式千斤顶示意图。
6.1.4 加力条件
6.1.4.1安装测力仪,保证其主轴线和加荷轴线相重合,使倾斜负荷、偏心负荷的影响减到最小。
6.1.4.2测力仪与千斤顶的接触面平滑,不得有锈蚀、擦伤及杂物。
6.1.4.3 按有关使用说明书要求对测力仪及其相连的指示仪器、激励电源等通电预热。
6.1.5 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及使用中检验均应具备千斤顶额定油压、工作油缸面积或有关直径等技术信息。 图1 框架式检定示意图 1—千斤顶;2—下垫块;3—标准测力仪;4—上垫块;5—框架 1-螺母;2-垫板;3-测力仪;4-支承横梁;5-张拉杆; 6-穿心式千斤顶;7-下承压垫;8-上承压垫
6.2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
6.2.1检定项目见表2。
表2 检定项目 检定项目 首次检定 后续检定 使用中检验 外观与附件、操作适应性 + + + 指示器技术要求 + + + 内泄漏 + + + 相对分辨力 + ++ 示值重复性 + + - 示值误差 + + - 注:“+”表示应检项目;“-”表示可不检项目。 6.2.2第5.1——5.3条通过实际操作与仪器校正观测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其余各条检查。 6.2.3 检查相对分辨力 根据定义,模拟式指示器的分辨力esR为一个标识分格所能估读的最小部分;
数字式指示器的分辨力取显示 的末位数字的一个增量,.esrelR按公式(1)或(2)计算: 指示器以压力为单位, .esrelR=esR/nP
(1) 指示器以力为单位,.esrelR =esR/nF
(2) 式中nP为千斤顶额定油压,MPa;nF为千斤顶额定力值,kN 或MN。
6.2.4 启动油压检查 在千斤顶空载往复运行3次后,千斤顶无爬行、无跳动时,目测检查活塞或 活塞杆开始移动时的油压,应符合5.3.4款要求。并检查千斤顶活塞行程。 6.2.5 内泄漏检定 将千斤顶放在检定框架内,活塞伸出千斤顶行程的1/3,升压至额定油压时,关闭截止阀及油泵电源,开始计时,测量3min内千斤顶工作油缸内油压降。
6.2.6示值重复性与示值误差检定 6.2.6.1框架式检定:将千斤顶安装调整成工作状态,放置在检定框架底座中间,与测力仪串接。千斤顶与测力仪之间根据需要放置垫块,调整空间高度,使千斤顶活塞伸出量接近工作状态,见图1
6.2.6.2 串接式检定:用张拉杆将千斤顶与测力仪串接,调整三者使其处于同一轴线,见图2。
6.2.6.3 启动油泵,对千斤顶施加预负荷两次,到最大力值
6.2.6.4检定点从千斤顶力值量程的20%开始直至最大力值,其间一般取5点,尽量均匀分布。
6.2.6.5 从初始点开始,驱动千斤顶按递增顺序主动加荷,直到额定力值后退回到初始点。示值检定时试验力施加应平稳,加到检定点前应缓慢施加,便于准确读数。在千斤顶活塞伸出量的低、中和高的三个位置上各进行本步骤1次,共计3次。
6.2.6.6 示值重复性与示值误差计算 a) 以测力仪标准值为依据,在千斤顶指示器上读数,当其读数为压力值时,重复性R与示值误差δ分别计算如下第i个检定点千斤顶指示器3次压力示值的最大值、最 小值与算术平均值,—测力仪第i个点的标准力值,kN 或 MN。S—千斤顶活塞有效面积,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