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R=U/I”之类的“间接”测量的“实际”测量结果,有“U、I”之类的“直接”被测量(输入量)的对应“测得值”的“样本序列”可用,相应可得“间接”被测量(输出量)“R”的“测得值”的“样本序列”,然后,由这“R”的“测得值”的已知“样本序列”直接“统计”求得所谓的“重复性”,应为“直道”(=“正道”)。 不该用什么“GUM合成公式”或“蒙特卡洛”方法“求解”(——绕一大圈,通常会得到“更坏”的结果。)!
只有在“预估”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时——【 未得“直接”被测量(输入量)的对应“测得值”的“样本序列”,只能从“资料”中了解这些“直接”被测量(输入量)的“重复性”指标及相互间的“相关系数”】,才会用“GUM合成公式”或“蒙特卡洛”方法求取“间接”被测量(输出量)的“重复性”(所谓的“蒙特卡洛”方法,核心是“随机仿真”产生“直接”被测量(输入量)的对应“测得值”的“样本序列”,然后按上述对“实际”测量结果的处理方法“统计”获取“重复性”。通常会得到比“GUM合成公式”“更好”的结果,尤其对于“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的情况,不过比较“费时”。)
JJF1033的“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重复性”与JJF(军工)3和GJB2749A所说的“测量标准的重复性”有什么不同?总不可能都像你一样“和稀泥”叫“检定或仪器校准结果的重复性”吧!关键性的区别要点避而不答。针对楼主所说的方法(1)和方法(2)究竟是“不同的测量方法”还是“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技术问题缩头绕行,老在“重复性”应该怎么叫怎么说上嚼舌头,你觉得有意义吗?即便算你说得有道理,也该用你的理解来为广大量友解释一下上文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吧。
重复性的求法不仅仅只有“实验标准差”,日常检定/校准绝大部分都是采用“极差”或“相对极差”。也没有听说量块有“均匀性”的说法,有依据吗?量块检定规程中都称其为“长度变动量”,是不是也要将其改称为“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重复性”啊?
我们现在必须建立一个观念,“重复性”是测量结果的特性,测量设备有示值误差、稳定性、分辨力等计量特性,唯独没有“重复性”特性。但测量设备稳定性、分辨力等计量特性将给测量结果带来“重复性”,这个“重复性”是测量设备给它带来的,“重复性”属于测量结果,不属于测量设备。
长期以来人们错误的把测量设备给测量结果带来的重复性认为是属于测量设备的,JJF1001-2011和JJF1033-2016就是纠正这种传统的错误认识,前者删除了“测量仪器的重复性”术语,后者将“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考核”更正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试验”,其用意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