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的历史源远流长,计量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古代计量
有关文字记载和器物遗存证明,早在数千年前,出于生产、贸易和征收赋税等方面的需要,已开始进行长度、面积、容积和质量的计量。计量在我国历史上称为“度量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生产交换的发展、私有制逐渐形成,早在奴隶社会初期就有人利用度量衡图谋私利,并经常发生争执。史籍记载,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黄帝就设置了“衡、量、度、亩、数”五量。舜在行使权力时即“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禹在划分九州治理水患时,使用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丈量规划四方土地。我国古代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用天然物、植物的果实作为计量标准,如“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为重”、“过步定亩”、“滴水计时”来进行计量活动。
周朝(约公元前1037年)的度量衡法制记载,《周礼》说,周朝设内宰颁行度量衡法令;大行人掌管发放标准器;合方氏负责监督检查;办理地方事务的官职叫司事;管理市场的叫质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立即颁发诏书,以最高法令形式将秦国的度量衡法制推行于天下,秦朝还监制了许多度量衡标准器,并实行定期的检定制度。
我国历史上计量校准的发展,为人类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西汉末年,王莽进行度量衡改革时颁行的用青铜铸造的新莽嘉量标准器,成为我国历史上度量衡器的珍品。我国汉代已出现“黄钟律管”,用声波对应管腔长度作为长度基准。我国历史上把漏刻作为计时仪器,并使用了几千年。我国古代计量具有光辉的一页。
(2)近代计量
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计量的开始。近代计量随着近代物理学的发展,逐步引入了“物理量”的概念,使计量研究应用的对象得到了扩展。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计量摆脱了利用人体、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的原始状态,进入以科学发展为基础的发展时期。
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大都是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实物基准,例如,根据地球子午线的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用铂铱合金制成长度米基准原器;根据一立方分米的纯水在其密度最大时的质量,用铂铱合金制成了质量基准千克原器;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周期来定义时间的单位秒。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被测的量更为广泛,计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3)现代计量
现代计量的标志是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通过并建立的适用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的计量单位制,即国际单位制。它是将由以经典理论为基础的宏观实物基准,转为以量子物理和基本物理常数为基础的微观自然基准。也就是说,现代计量以当今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使基本单位计量基准建立在微观自然现象或物理效应的基础上,并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现代计量体系,实现国际上测量的统一。
基本物理常数的引入和发展在定义计量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新的米定义中采用了真空中光速C的约定值,电压和电阻单位定义中采用了约瑟夫森常数Kj和冯克里青常数Rk的约定值,摩尔的定义用到了阿伏加德罗常数Na等。采用基本物理常数,将大大提高计量基准复现的不确定度,满足科学研究、国民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为使计量基准建立在基本物理常数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以逐步建立我国的现代科学计量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开拓法制计量新领域,建立我国的现代法制计量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计量基础工作,规范和发展我国校准市场,建立我国的现代工业计量体系。总之,我国现代计量的发展应紧紧跟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并作为全球计量体系的组成部分,以促进国际间量值的准确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