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需要原则
我国入世后,经济发达的国家常常以中国科技水平低、难以达到相关标准为由,冲击我国经济市场。
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计量工作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也是提升地区、国家经济水平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实施计量发展战略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2 主体原则
在计量工作中遵循主体性原则,就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好的仪器校验计量方法如果不加以实施,所期望的结果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具体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时,既要看到内因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外因推动发展。在实施计量工作实践中,一定要发挥好主体性这一内因,运用好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全力推广计量方法这一外因,推进各项产业、事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3 规范原则
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是把计量手段逐渐融入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都要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制定符合本领域、工作适宜的计量标准,在标准体系运行中都要遵循PDCA循环原理:P( 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行动,以保障整个计量标准体系的时效性、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
2.4 目标原则
计量行为都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标准化活动[2].。简而言之都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监督标准的计量行为过程。
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利益,协调社会生产的各个组成部分,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及国际竞争力水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实现经营管理组织的利益最大化和秩序化,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标。
计量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必不缺少的要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处都能发现它的存在。早在战国和汉代就流传“无规则不成方圆”、“ 差若毫厘、失之千里”的俗语,如果生活中没有一套规则、一些准则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就不可想象。
如果大家都能自觉遵循利用计量方法,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综合效益。因此,有了计量标准化活动,我们以最小的成本资源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就能早日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计量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