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质量强国意识很重要,大力宣传质量知识、开展质量教育、弘扬质量精神、营造良好的质量氛围,培育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使人民群众感受质量文化的熏陶,提升质量意识和素质是内在需求。
质检总局一直致力于质检文化的建设。支树平局长提出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工作方针,形成了质量文化的核心。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文化氛围是培育质量文化的目标。培育质量文化领导是关键。
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邀请领导干部参加质检大讲堂,只有各级领导学习了质量概念、树立了质量理念,政府各部门才能把质量元素渗透到工作中;培育质量文化群众是基础,以“质量月”、“国际认可日”等大型质量活动为平台,以“质量便民进社区”。
“质量便民热线”等为手段,加强与群众的互动,宣传质量知识、提升质量意识;培育质量文化教育是根本,发挥“质量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探索在中小学设立《质量安全教育读本》课程,推动“质量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从课堂开始提高全民质量文化素质,为建设质量强国夯实思想理论基础。
建设质量强国,创新监管、多元共治是途径
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建设质量强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创新监管就是要落实改革提质增效,多元共治就是在各部门间形成默契,通力合作筑起质量安全的长城。
创新监管,一是加强国家质量基础(NQI)建设,使质量基础融入治国理政的血脉里,充分发挥仪器校准、标准、合格评定等质量基础的社会管理功能;
二是落实“放、管、治”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转变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手段,改进质量治理能力;
三是引入科技元素,探索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提升质量治理现代化水平;四是完善总局牵头的质量考核制度,促进各省市、各部门质量目标的落地,构建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
多元共治的根子在思想的共识,让质量曝光在阳光下,接受集体的检验和监督。都要树立“抓质量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务必强质量”的社会共识,各部门、地方政府逐级签订质量责任书,各司其职、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