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楼主的这个问题在很多专业都有,如长度万能量具的检定规程、部分几何量仪器检定规程和电磁的电压表规程里对湿度的要求都是一个范围,湿度大的影响大家都认识到了,但湿度太小了到底有什么影响说不清楚。制定规程的前辈们不知道是基于什么原因这么规定,北方的冬天湿度很多情况下达到不要求,就是在南方今年冬天也很干燥。
生物显微镜的用户实际使用现场就不一定有中央空调了,是不是像楼主所说的,还要带加湿器下现场呢?显然是不现实的。个人感觉,应该向规范超草人咨询一下规定湿度下限的原因和目的。是否考虑了实际情况?以及干燥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等。至于干燥导致胶粘件开裂的问题,那是生产厂家考虑改进工艺的技术问题。
完全符合规范的环境条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计算环境条件的影响可以参照规范里的不确定度的模型,如果超出校准规范的环境条件范围,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计算要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量,一般情况下没有参考资料,只能靠做大量的试验积累大量仪器检测数据才能估计出环境条件的对测量结果影响量。
“粘合的光学元件,空气过于干燥的确有可能开裂”的说辞,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计量工作经历和经验,应该是闻所未闻,更没有见到过。
所谓的“粘合的光学元件”,实际上就是光学仪器光路系统中的光学玻璃棱镜。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合像水平仪,其成像的屋脊棱镜就是粘合的光学玻璃,再如自准直仪、测绘仪器等光学仪器光路系统中的棱镜及棱镜组,因为需要改变光路等用途,其棱镜必须粘合。
但这些经粘合而做成的玻璃棱镜,因空气干燥而造成开裂的情况,本人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未曾见过,也没有听其他同行说过这种奇葩的现象,棱镜及棱镜组的粘合开裂完全是由于湿度过大造成的,尽管某些人对粘合棱镜开裂现象的原因归罪于“空气过于干燥”。
也谨慎的加上“确有可能”这样的字眼,但现实情况是“确有可能”应改为“确无可能”,至于几何量计量实验室现场置放加湿器的情况,本人依旧是闻所未闻,更没有见到过,倒是见到不少由于湿度过大而24小时开干燥机的。
至于“分划板材质为空气干燥时发生干裂现象”的说辞,就不去多谈了,光学仪器的分划板是一块完整的光学玻璃,没有“粘合”的状况,则无论过于干燥或潮湿,均不会发生干裂现象,湿度过大只会发霉,过于干燥,完整的光学玻璃分划板绝不会干裂,当然干燥到用火去烧,还是会出现碎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