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测量的量值; 2测量仪器; 3计量标准。
目的是认识量值,这就要测量,测量必须用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决定了测得值的准确程度。测量仪器准不准?要确定这一点,靠的是计量标准。计量有授权的一面,但本质还是有没有计量标准。判别测量仪器准还是不准,误差范围到底是多大,归根结底靠计量标准。依靠标准和搞“评估”,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
在测量这个行业,有高准确度水平的测量仪器,就有测量的权威。
判断测量仪器是否准确,靠计量,计量的权威的物质基础是计量标准。有计量标准,就有计量的权威,没有计量标准,就没有计量的权威。
以上所讲,强调物质基础,强调客观条件。用句俗话说,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如果我负责某项工程,那些测量项目让谁干呢?我绝不去看他们信誓旦旦的承诺,而必须考察他们谁有够格的测量仪器,谁有够格的计量标准。那些测量仪器的水平,那些标准的水平,明摆着。他自己怎么评,怎么保证都无关紧要。我希望成功,成功必须有物质基础,光说,我不信。如果一旦失败,那就追究承担着的责任,这一条也不可少。
说实话,老史凭几条独到的认识(如统计测量不能除以根号N;不能剔除异常数据等)在航天工程主抓性能指标的测通所,被认为“严格”“信得过”,背景条件是本单位有两台铯原子频标,有一系列的高稳定度、高准确度的测量仪器。如果没有这些,凭什么让人家相信?
我验收过一台得国家发明奖的频率计。发明者是名人,仪器原理是新发明,我不懂,不可能“评估”。你理论、技术再高,测得值减真值的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是误差范围,仪器必须满足说明书承诺的指标,才能通过,才能付款。因为我有指标远远比你高的计量标准,就可以判断,在70MHz的测量点上,不合格。
我没有说过否认测量者主观能动性的话。该说就说,该报告就报告,该承诺就承诺。我反对的是脱离测量仪器指标、脱离计量标准的“评估”。我看到的是不确定度的不着谱的B类“评定”,如果先生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还是愿意学习的。但要拿出具体的几条才行,空论就没意思了。
测量计量是实验科学,一切凭数据说话。测量要有准确度够格的测量仪器,计量必备计量标准,标准的准确度要比被检仪器高4倍以上。
不进行实际的操作,不进行直接测量,没有数据,测量人员、计量人员就没资格判断,没资格作结论。
测量的权威,来自经过计量的、并有旁证的测量仪器。计量的权威来自有溯源证明的计量标准。
经过计量的测量仪器、正确操作、实测数据,是测量的三要素,是测量者的三项守则。
够格的计量标准是计量的基本条件,凭数据判别,是计量校正的行规。
不确定度评定,舍实测而搞评估,是对测量计量实测原则的背叛,是历史性的倒退。一人评定一个样,一地评定一个样。轻实测而尚空谈,导致判别结果因人而异,失去客观性。
议论1:有人说:“判别不一是正常的”。这是错话。是强调主观因素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有强调客观、依据客观,才能统一。主观随意,必然乱。
议论2:有人说:“不确定度是一种承诺”。承诺该有,但不是本质;社会需要的是实际的性能,必须强调客观性。
议论3:本网规矩湾说:“能用B类评定就用B类,用A类评定,费力花代价”。这是不确定度论影响下的一种思潮:不愿动手。所谓A类评定,就是重复测量几次,按贝塞尔公式计算西格玛。连这点本来必做的事都不做,这是不良的空谈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