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跑道”肆虐责在质检 废物科学利用应提倡
河北沧州、保定一些加工塑胶跑道的作坊被媒体曝光了,作为原料的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铺满了镜头。很快,教育部网站刊登了有关责任人的回应,总结了去年“毒跑道”事件以来所做的工作,并公布了今后治理“毒跑道”的几条措施。保定市政府则召开了专题会议,协调部署下一步工作,承诺对违法企业“从严查处,严厉打击”。
相关部门的反应不可谓不快,态度也是严肃诚恳的,可从时间上看,还是给人一种“跟着屁股跑”的感觉。单论那篇报道,是循常见思路、用平常手法做出来的,换句话说,“黑窝点”的情况记者能够摸到,对监管者来说就更不是难事了。
可见,是主动地走在媒体前头,还是被动地跟在媒体后头,与其说关乎能力,不如说取决于态度和思维方式。
校园里的“毒跑道”早已有之,这一波舆情也可追溯到2014年,从事件发端到报道面世,中间有将近两年的时间,对于一则揭露生产源头的报道而言,时间上算是比较充裕的。既然媒体记者有能力用这段时间刨到根问到底,肩负监管职责的职能部门理应更迅速才是。
在“理想”的状态下,除非相关部门主动提供,否则做这则报道的仪器计量记者很难找到素材,因为相关“窝点”早就被依法打击取缔了。现在媒体报道出来了,画面还那么震撼,只能说明一点,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不够充分,所以才陷入被动。
平心而论,最近一段时间与“毒跑道”相关的一系列报道,并没有不同寻常之处,无非就是围绕疑似“毒跑道”弄清楚几个问题:跑道到底毒不毒;如果有毒,毒从何来;“中毒”者该如何应对;产品在什么地方生产;都有哪些地方铺设了……凡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报道,大体都是这个思路,经常看新闻的普通读者观众,想必早就摸到规律了,就算是不常关注新闻的人,也是能够想到的。毕竟,媒体的职责就是为公众答疑解惑,媒体做报道的思路,其实就是“想公众之所想”。
在对公众负责这一点上,媒体和相关职能部门其实是相通的,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制度完善这一点上,媒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既然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工作思路上的相互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不久前,四川省纪委就抽调了几名一线记者加入省委督察组,就是为了“以媒体思维发现问题”。
具体到“毒跑道”以及类似问题,媒体的行动速度以及刨根问底的劲头,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试想,如果相关部门能够早一些运用“媒体思维”,摸清哪些“窝点”在生产“毒跑道”、摸清哪些学校铺设过或正在铺“毒跑道”,就有可能把“中毒”师生的规模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现在谈到“媒体思维”,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了解媒体当成“对付”媒体的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媒体思维”并非媒体这一行业特有的思维,而是一种应对社会问题、
看待公众需求的态度,就像面对“毒跑道”时,不满足于一个“窝点”被查处,而是要探寻整个产业链条;不停留于一条跑道的铲除,而是深入分析监管机制的弊端;至于发生于外地的有一定普遍性的事,也绝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加以全面的落地调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