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计量检测法规,各种场合的准确度
1 测量的准确度
测量的目的是获得准确度够格的测得值。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就是测量的误差范围,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就是测量的准确度。
测量给出的测量结果,必须包括两个要素:测得值和误差范围。二者构成真值范围。真值范围就是测量结果。
测量要正确选择测量仪器。基础测量(常量测量或慢变化量测量),要选用准确度够格的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有的就称准确度,有的称误差范围(或称最大允许误差,误差限,极限误差)。统计测量(快变化量测量),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要小于被测量变化量的1/3.
要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要阅读说明书,要满足仪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要查验检定证书。
这里讲的是直接测量的一般情况。如果有辅助仪器。要考虑其影响。如果测量条件超出测量仪器的使用条件,要加入额外误差。间接测量要考虑误差传递。
2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就是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十分重要。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就是测量的准确度。测量者依此而选定仪器,依此而给出测得值的误差范围。
计量,是为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服务的。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如何确定,详见《误差范围是测量仪器性能-与网友讨论(9)》一文。
国际规范《JCGM-VIM 2008》规定,测量仪器的性能由上级计量部门给出。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计量是检验,是认可;测量仪器的性能必须由制造者确定。计量只能是抽样检查验证。把责任推给计量部门,既不合理,也行不通。这种不着边的空想,国际计量局的权威们,竟也说得出,奇怪。
3 标准的准确度
标准的误差范围就是标准的准确度。标准准确度的确定同于测量仪器。而由上一级计量部门检验认可。
4 基准的准确度
基准的准确度是基准的实际值(真值)与标称值的偏差范围,是基准的真值范围。
基准是最高的计量标准,其上无更高的标准。
基准的准确度,以误差分析的方法确定。理论分析的各项误差,要经过实际测量。通常采取扩大法,即把误差因素扩大几倍到数十倍,证明理论公式,再代入实际误差因素值,以算出该误差分量。
要计入基准本身的量值变化。因此,基准的仪器校准准确度常是量值变化量与测量误差的综合。
基准的准确度的确定与证实,是复杂的专门的学问。基准的建立,由杰出的专家完成,又经更权威的专家组确认。通常还要进行国际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