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些年我国的环保、海关、质检等部门在打击废物非法转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利益驱动,非法废物贸易仍屡禁不止,主要是废电器、废塑料、废纸等可用作原料的废物进口量不断增长。
废物和资源密切相联,在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瓶颈的同时,又要防止大量危险废物违法入境,确保中国不沦为“世界垃圾场”。
我认为,我们应该完善国内立法,防止以合法进口资源的名义变相向我国转移废物;应授权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海关、质检等部门裁定进口货物是否合法;
应建立对违法进口固体废物的举报制度;应提高以资源为目的废物进口的准入门槛;应制定进口废物再利用过程的环境标准。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广东应在这方面起示范作用,因为电子垃圾进口在广东个别地区比较严重。
公众意识
我们要节约资源,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要梦想开那些高耗油的豪华轿车,洗那些高耗水的桑拿,吃那些急需保护的野生动物。
记者: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环保是大家的事。正是因为“是大家的事情”,人们经常是对环保工作都不关心。您怎么看待公众的这种态度?
潘岳:我觉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舰炮轰垮了国人的自信,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盲目崇古变成了盲目崇洋。
在追求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不顾本国国情盲目引进西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现已被发达国家所抛弃),不切实际地走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发展道路,使我们如今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要向全社会公众实话实说,将我们的家底、我们的国情、我们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告诉国人,这也算是一种警世教育吧。
我想呼吁仪器计量公众的是,我们要节约资源,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要天天梦想开那些高耗油的豪华轿车,洗那些高耗水的桑拿,吃那些急需保护的野生动物。
说得刻薄一些,在这些方面,社会各界精英应该率先垂范,政府部门更应作出表率,如制定各种绿色政策等等。
唯有如此,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才会回归,国民可持续生存发展的概念才会建立,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才会切实提高。
其实,这些年我们国家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比过去大大提高了,这方面你们媒体就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你们对环境问题报道得越多,公众对环保的关注也会越多。
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是一个全世界至今都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必须向他们指出,我们还有一条发展道路,即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发新能源。
这是很多西方工业化国家摆脱困境的主要途径。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比他们更差,更需要走这条路,唯有如此,我国才能走出这一“非此即彼”的怪圈,才能使环境与经济不成为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