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应按现行仪器校准规范对仪器进行校准和检定,并作的详细记录。
2、平面和高程监测网应作定期检验。建网初期宜半年检测校准一次;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检测校准周期。当检测发现出现问题或检测区域受外界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3、监测点的首次观测,宜独立观测2次。
仪器校准的标准器具及技术依据在客户拿到仪器校准证书之后,客户可以根据校准证书,查看其在校准工作中用作参考标准的计量仪器的型号、计量特性以及校准的技术依据,确认其计量特性、技术方法符合预期的技术要求。
在技术依据上,如果校准工程师是参照检定规程或依据国家的校准规范校准时,则校准方法所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已经经过了评审,并记载在检定规程、校准规范上。由于校准工作允许用其他有根据的方法,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新的测量仪器层出不穷,而国家校准规范的编制又落后于技术发展,所以由校准机构编写的方法会越来越多。
如果认为有必要就这些校准方法造成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探讨,则应和校准机构取得联系并进行沟通和探讨。但在校准工作中按照校准溯源的定义,“溯源”是“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SI标准相联系。
因此,由于“规定不确定度”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从定义来理解,只要参考标准的不确定度高于被校准仪器的不确定度即可。当校准所使用的参考标准的不确定度与被校准仪器的不确定度差距不大时,在评定被校准仪器的计量特性时,就需要考虑因测量不确定度所带来的影响。
对校准项目、校准点的确认,对校准证书中记载的校准项目和每一个项目中的校准点进行确认,即确认其是否符合预期的校准要求和使用要求。这项工作同样需要在校准前与校准机构进行沟通,在拿到仪器校准证书后,也应进行核对。
对校准数据、测量不确定度进行确认,校准证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靠完整、准确的测量数据和经认真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来“说话”。在确认数据时,一方面要根据以往校准的数据,观察本次校准数据有无异常;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校准数据和测量不确定度来确认是否符合该仪器的计量特性。
五、根据校准数据及仪器的计量特性,确认该计量器具是否适用于预期用途这项工作是对校准证书确认工作的核心内容。首先要清楚,根据校准结果确认计量仪器是否符合其说明书规定的计量特性,与根据校准结果确认计量仪器是否符合预期的工作要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