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还具有粒子性,即光是以速度c运动的粒子(光子)流,其单元(光子)的能量为?E=hυ,从而说明不同频率的光子具有不同的能量。上述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成了热辐射计量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使计量开始从宏观进入微观领域。随着量子力学、核物理学的创立与发展,电离辐射计量逐渐形成。
仪器校正核能及化工等的开发与应用,导致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迅速。原子能、化工、半导体、电子计算机、超导、激光、遥感、宇航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量日趋现代化,计量的宏观实物基准逐步向量子(自然)基准过渡。原子频标的建立和米的新定义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频率和长度的精密测量,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比如,光速的测定、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探测以及航海、航天、遥感、激光、微电子学等许多科技领域,都是以频率和长度的精密测量为重要基础的。
至于人们广泛谈论和关注的所谓第四次技术革命,将引起科技、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将进入“超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那时,不可再生的石化燃料能源将替换成可再生的太阳能、海潮发电等新能源,钢铁、机械、橡胶等传统产业将被电子工业、宇航工程、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等新兴产业所征服,等等。这场技术革命的先导是微电子学和计算机,而集成电路又可以说是先导的核心。
集成电路的研制,没有相应的计量保证是不可想象的。比如,硅单晶的几何参数、物理特性,超纯水、超纯气的纯度,化学试剂、光刻胶的性能,膜层厚度、层错位错,离子注入深度、浓度、均匀度以及工艺监控测试图形等的测定与控制,都是精密测量。当前,我国集成电路研制尚比较落后,计量工作跟不上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理学的成就,为计量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同时也对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计量的发展;而计量的成就,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正如门捷列夫所说:“没有计量,便没有科学”。聂荣臻同志也曾明确指出:“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没有计量,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