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校验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8.6%,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同日国家统计局披露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所统计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0%,比5月下降0.1%。
至此,制造业景气已经连续多月趋近收缩区间。
作为经济的支撑性因素,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在6月26日至28日举行的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成为主旨讨论议题。
在业界专家看来,当前制造业生产维持着平稳运行,但需求增长放缓,目前制造业复苏动能依然较弱。但不可忽视结构优化,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
为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转型与发展,仍需要加大针对性的财政、货币以及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制造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6月制造业中生产依然平稳:生产指数为52.5%,比5月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但面临需求增长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为50.5%;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大幅回落至51.3%;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6%;进口指数为49.1%,比5月下降0.5个百分点,均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
“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偏弱,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仍显不足。”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称,“受世界经济增长疲软、美国加息预期、欧美等国家贸易保护措施、英国脱欧等因素影响,近期制造业外贸走势偏弱。”
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也表示,“虽然美欧韩等发达国家PMI有所好转,但英国‘脱欧’超出市场预期,后续影响仍在发酵,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产业创新是对旧产业结构的创造性破坏。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按照熊彼特的理论,我们可以把产业创新看作是产业突变的过程。那么产业突变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呢?任何一个时代的产业结构都是一定需求结构、技术水平和资源结构的综合反映,并在这些因素变动的影响下不断演变。
因此,产业突变的动力也来源于产业演进的动力系统中,是这些力的相互作用诱发并推动了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