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校验测量规范的传递:将世界或国家规范经由校验(或其它传递方法)传给下一等级的测量规范,并顺次逐级传递到结尾使用者之丈量仪器,以包管被丈量的目标的值准确共同,是为传递。
测量规范的追溯:仪器使用者将其根据之规范件,送往上一级较准确与国家规范有关联性之实验室进行校验或校准,使较低层次的丈量成果,能与世界规范或国家规范测量体系相连接,使其具有公信力,且相互间能到达共同性,此即为追溯。
我国度量衡仪器检校追溯体系为金字塔结构。溯源性:经过接连的比拟链,使测量成果可以与有关的测量规范,通常是世界或国家测量规范联系起来的特性。
测量的四个要素:
1.测量的客体即测量对象:主要指几何量,包括长度、面积、形状、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误差等。由于几何量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形状又各式各样,因此对于他们的特性,被测参数的定义,以及标准等都必须加以研究和熟悉,以便进行测量。
2.计量单位:我国国务院于1977年5月27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第三条规定中重申:“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即公制),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1984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在长度计量中单位为米(m),其他常用单位有毫米(mm)和微米(μm)。在角度测量中以度、分、秒为单位。
3.测量方法:指在进行测量时所用的按类叙述的一组操作逻辑次序。对几何量的测量而言,则是根据被测参数的特点,如公差值、大小、轻重、材质、数量等,并分析研究该参数与其他参数的关系,最后确定对该参数如何进行测量的操作方法。
4.测量的准确度: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任何测量过程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测量误差,误差大说明测量结果离真值远,准确度低。因此,准确度和误差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由于存在测量误差,任何测量结果都是以一近似值来表示。
测量规范传递的方法:
1) 什物规范逐级传递的方法;
2) 用传递规范具体查核(MAP)进行传递的方法;
3) 发放规范物质进行传递的方法;
4) 发播规范信号进行量值传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