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校验虽然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中并未规定“检测限(detectability)”一词,但实际上该词也在广泛的应用。1997年通过的《分析术语纲要》没有单独定义“detectability”,但有“minimum detectability”(9.2.4.4),其定义为流动相中样品组分在检测器上产生两倍基线噪声信号时相当的浓度或质量流量。
(2)式中D为最小检测限;N为噪声;S为灵敏度。此定义与文献中“检测限”、文献[29]中“检测器检测限”的定义几乎完全相同,可视作同一概念。而比较式(1)、式(2)可知,式(1)中k=2时即得到式(2),可见,IUPAC规定的“minimum detectability”实际上是“检出限”的另外一种提法。
计算方法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检出限(LOD)作如下规定:
“检出限以浓度(或质量)表示,是指由特定的分析步骤能够合理地检测出的最小分析信号xL求得的最低浓度cL(或质量 qL)”。表达式:# c_{L}(或q_{L})=(X_{L}-ar{X}_{b})/m=KS_{b}/m # -----上述为源代码
式中:
Xb平均:空白多次测得信号的平均值;
m:分析校准曲线在低浓度的斜率
SD:空白多次测得信号的标准偏差;
K:根据一定置信水平确定的系数,为了评估xb和Sb,实验次数必须至少20次。
1975年,IUPAC建议对光谱化学分析法取K=3。由于低浓度水平的测量误差可能不遵从正态分布,且空白的测定次数有限,因而与K=3相应的置信水平大约为90%。
此外,尚有将K取为4、4.6、5及6的建议。虽然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中并未规定“检测限(detectability)”一词,但实际上该词也在广泛的应用。
1997年通过的《分析术语纲要》没有单独定义“detectability”,但有“minimum detectability”(9.2.4.4),其定义为流动相中样品组分在检测器上产生两倍基线噪声信号时相当的浓度或质量流量,即
(2)式中D为最小检测限;N为噪声;S为灵敏度。
此定义与文献中“检测限”、文献[29]中“检测器检测限”的定义几乎完全相同,可视作同一概念。而比较式(1)、式(2)可知,式(1)中k=2时即得到式(2),可见,IUPAC规定的“minimum detectability”实际上是“检出限”的另外一种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