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校验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这里的“整体”是指控制测量,其含义为控制测量应按由高等级到低等级逐级加密进行,直至最低等级的图根控制测量,再在图根控制点上安置仪器进行碎部测量或测设工作。
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称测定点位的(x,y)坐标为平面控制测量,测定点位的H坐标为高程控制测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国家控制网。
它是全国各种比例尺测图的基本控制,也为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壳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的大小及趋势,为地震预测提供形变信息等服务。
分类:
电磁波导线测量
自电磁波测距仪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后,导线测量受到了重视。
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距离,所受地形限制较小,作业迅速,精度随着仪器的不断改进而越来越高。
因此,电磁波导线测量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有逐渐取代三角测量之势。
60年代初,中国利用电磁波测距仪在自然条件极其困难的青藏高原实施了精密导线测量,构成了包括10个闭合环的导线网。
美国从60年代初开始,用高精度电磁波测距仪实施了横贯大陆的高精度导线测量,已经完成,全长达22000公里。导线上每条边的方位角都直接观测,因而不存在尺度误差和方位误差的积累。
高精度导线测量的质量优于一等三角测量,称为零等控制测量。美国正以这种高精度导线为骨干,重新处理原有的三角测量,提高其精度。
1979年由于三波长电磁波测距仪的出现,测距精度接近千万分之一,电磁波导线测量可以用来建立更高级的大地测量控制。
有些电磁波测距仪已同测角仪器合为一体,并带有计算装置,成为多功能的测量仪器,称为全站式电子速测仪。利用这种仪器布设导线,经济效益极高。
经纬仪导线测量
用于建立四等以下的测量控制。传统的经纬仪导线测量是用因瓦尺或钢卷尺直接丈量距离,用经纬仪观测角度。
这种导线是各种比例尺,特别是大比例尺测图所必须的。
在勘测铁路、公路和运河时,必须沿其轴线布设主干经纬仪导线。城市测量中,由于建筑群形成荫蔽地区,必须沿街道布设短边经纬仪导线。
随着电磁波测距技术的发展,大都用电磁波测距仪布设经纬仪导线,传统的经纬仪导线的应用越来越少。
视差导线测量和视距导线测量
完全采用光学方法,用视差法和视距法测量导线边长,不必用因瓦尺或钢卷尺丈量,因而比传统的经纬仪导线测量方便,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精度较低。
误差处理原则
粗差是一种特别大的误差,是由于观测者的粗心大意或受到干扰所造成的错误。错误应该可以避免,包含有错误的观测值应该舍弃,并重新进行观测。
为了防止错误的发生和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在测量工作中,一般需要进行多于必要的观测,称为“多余观测”。有了多余观测,就可以发现观测值中的错误,以便将其剔除和重测。
由于观测值中的偶然误差不可避免,有了多余观测,观测值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往返差、不符值、闭合差),根据差值的大小,可以评定测量的精度,差值如果大到一定程度,就认为观测值中有错误(不属于偶然误差),称为误差超限,应予重测,差值如果不超限,则按偶然误差的规律加以处理,称为闭合差的调整,以求得最可靠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