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校验 由于检定规程对被检测量设备规定了准确度等级以及各等级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因此检定规程还详细规定了标准测量设备、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以保证在严格遵守检定规程时,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优于计量要求的1/3,不明显影响测量设备的合格性判定。
检定规程的编制
编制检定规程应执行JJF1002-1998《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
检定规程中技术部分的编制与校准规范一致(详见四、校准规范的编制)。但是,检定规程中还要包括测量设备准确度等级的划分、测量设备不同准确度等级对应的计量要求、检定使用的标准测量设备及其要求、检定的环境要求、检定的程序、合格性判断的准则、检定周期、检定证书或检定结果通知书的格式等。
编制检定规程时也需要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并且以检定规程中规定的标准测量设备、环境要求、检定程序为基础,分析不确定度来源。试验报告是通过试验验证不确定度分析的正确性。
校准规范的编制
编制校准规范应执行JJF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
1.在范围和概述中定义被校准仪器
在校准规范的范围部分,指明哪种测量设备的校准可以使用本规范,有时还要增加其他限制条件,例如测量范围和特定功能的限制。
范围中规定的测量设备不是指一个特定型号的测量设备,而是针对同一类仪器或系统。这种测量设备的具体特点和应用应该在概述中简单描述,并可以通过典型仪器进行说明。说明时主要针对仪器的计量原理和特点,而不是仪器的结构。
同一类测量设备指设备的测量原理相同、基本组成相同、被校参数相同、数据处理方法相同。其差别一般不是关键性的,例如游标卡尺与数显卡尺,只是输出方式不同;百分表和千分表,只是放大倍数和准确度不同。
2.规定计量特性和校准方法
任何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最关键的是示值的准确度。对于定值标准器,校准结果是其示值;对于多值测量设备,校准结果是其示值误差的变化范围,或对最大允许示值误差的验证。
由于使用环境中或测量设备本身的一些因素可能对仪器示值产生影响,需要确定这些因素造成的仪器示值变化范围——仪器的示值重复性。
由于示值的规定和测量设备使用中复现值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量块示值的定义为其中心长度,而使用时使用位置可能偏离量块测量面的中心。因此,校准中还需要确定其他可能的影响量对示值的影响。
对于每个计量特性,评价时使用的标准器、测量方法(如测量的点数和次序),可能造成计量特性评定结果的差异。为了减小这个差异,校准规范必须明确规定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
统一校准参数和含义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测量设备的量值统一。
3.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示例
校准规范编制应该提供一个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示例。通过该示例,为校准规范的使用者提供不确定度来源的参考。
示例中应包含被校仪器计量特性的典型计量要求,符合该校准规范规定的标准仪器,测量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的简单描述。
示例中应列出可能影响校准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不确定度来源,包括测量环境、测量设备的参考标准器、测量设备、附件的选择、软件和计算、测量人员、测量设备的特性、测量设备特性的定义、测量程序、物理常数和换算因子。